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球视讯!直击上影节|现实比《流浪地球3》的剧本还精彩,导演郭帆也开始担心被AI替代了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23-06-15 08:19:57

“我要给丫丫完整的一生。”

在《流浪地球2》的结尾,刘德华所饰演的图恒宇最终通过“数字上载”的方式给了自己和女儿丫丫“数字生命”。

导演郭帆在编剧阶段把这段剧情的时间点设置为了2030年,但没想到2023年影片上映没多久,ChatGPT的出现让郭帆措手不及,一夜之间各种“数字人”都出现了,科幻变成了现实。


(资料图片)

科幻作家陈楸帆也说:“我觉得所有关于 AI 的科幻小说都应该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原来的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偏差,或者说大部分其实已经过时了。”

但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冲击远不止于此。在先后波及文案、绘画等领域后,视频生成也被轻松拿下。

电影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一个几个人的小团队用AI几天做的电影票房会超越上千人的团队几年花费上亿制作的大片。是机会,也是挑战。

面对史无前例的技术风暴,身处大变革前夜的电影人们态度却有微妙的不同。

大公司主动拥抱AI,股价一路飞涨

大公司们在这件事上的热情积极性极高,并很快将此转化为了股价的上涨。

自3月中旬以来,搭上AI顺风车的传媒板块就涨势迅猛,截至5月30日,传媒板块近一季涨幅达5.12%。

比起更加虚幻的元宇宙概念,大公司在AIGC上的布局迅速且具体。

比如,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就直接宣布,未来三年,上影新视野基金将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加速器优质项目投资,重点关注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型企业,包含AIGC、大数据、web3.0、VR/AR/MR、“元宇宙”等前沿科技,以及科技与IP融合的创新体验场景。他还透露,近期推出的“葫芦娃天团” 就是AI数字人技术的产物。

乐华娱乐创始人兼CEO杜华则直接给自己做了一个数字人,在上影节论坛上,她表示:“大概半年前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公司的很多艺人做成数字人,但是所有的艺人都反对,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我自己就打了个样做了个华华子数字人出来。它确实替代了我很多的工作,比如拍短视频、直播我都自己不上阵了。”

AIGC目前在影像上展示了非常强的能力,这使得重技术和视效的电影类型是目前看起来更匹配的应用场景。

在AIGC在国内风靡后不久,曾经出品过《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爆款动画电影的光线传媒就宣布AI将深度参与人气小说《去你的岛》的动画电影开发和制作中。或许是为了展示决心,《去你的岛》第一张海报就是AI创作的。

的确,站在大公司的立场来看,AIGC所代表的是一种更极致的降本增效,对于身处盈利泥沼的传媒公司而言,AIGC不仅是股价的救命稻草,也是一种长期困境的解决方案。

用更少的人力、财力、物力生产更多的内容,在拥有平台优势的情况下,AIGC无疑帮大公司完成了一次生产力革命,著名导演陆川3月31日在接受采访时便提及,让AI协助自己制作电影海报时,有时“15秒出来的效果比专业海报公司做一个月的都要好”。

但对于具体的创作者而言,自己则是跟AI对卷的那个人。

从电影工业2.0到3.0,郭帆能卷过AI吗?

从胶片到数字化,电影工业迈入了2.0时代,《流浪地球2》就是典型的中国电影工业2.0阶段的成果,郭帆花了8年时间去完善这个过程,感觉自己好不容易追赶上了一部分,但转眼就3.0时代了。

GPT的突袭让郭帆措手不及,在“AIGC浪潮下的文娱科创新视野”论坛中他表示:“三年前我们编剧的时候已经把第三季的剧本构思得七七八八,但现在现实比剧情还要精彩。”

这个影响是剧烈且具体的。

人工智能应用几乎可以影响从创作到制作、从前端剧本到后期特效的呈现的电影工业全流程。比如,奈飞动画短片《犬与少年》中的场景绘制工作绝大部分由人工智能完成,而詹姆斯·卡梅隆则直接让GPT参与到了《终结者7》电影的剧本创作。

按照郭帆的设想,3.0时代的工业化细分会达到一个不可想象的程度:“《流浪地球3》如果拍摄的话,现场的人员应该不会像《流浪地球2》一样,因为当时我们现场最多同时有2000人,剧组非常庞大。那如果是第三季,可能现场会减少一半以上的人。当然也可能通过我们今天的技术应用产生更大规模的协作,比如万人级别的共同协作剧组。我们用什么逻辑分工,以及它能分工到什么样的一个深度,可能是决定了这个工业化3.0程度的一个标准。”

即便如此,郭帆依然充满“AI焦虑”:“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比如工业化2.0的方式去建立庞大的剧组,然后储备、实拍,后期、宣传、发行、上映又是四年后。那么等我们花了巨大的投资成本,然后上映前突然间有一个可能花了几天、只有几百万,但是跟你效果差不多,那时候怎么办?”

在首届上海文娱科创沙龙中,郭帆明确表示不会贸然开拍《流浪地球3》:“在此之前,我们希望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考察、认知那些新技术,比如如何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做完这些考察、评估之后,我们才会开始着手后续的创作。”

AI改变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上影节关于AI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它所带来的技术变革,但事实上GPT所引发的讨论远不应该止于此。

我们如何看待AI带给我们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它。正如论坛中郭帆向科幻作家陈楸帆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AI,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生物?”

这个发问恰好与陈楸帆在同日的另一个论坛中的提问不谋而合,在6月12日上午举行的《未来的电影:电影新技术应用与制作创新论坛》中,陈楸帆问编剧、导演瑞奇·梅塔:“你怎么想象在未来我们的技术可能会转移我们原来非常人类中心的叙事框架?”

在陈楸帆看来,在此之前我们对于AI“工具化”的讨论大多源自一种人类的情感投射,但AI的视角又是怎样的呢?

正如瑞奇·梅塔所说,AI或许是一个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想象力的潜力和局限性的契机,“我们很难从哲学上理解人工智能目前正在做什么,或者人工智能创造的人工智能将做什么。但它给了我们时间。当我们花更少的时间来编程时,我们拥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们用那段时间做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内部探索。”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